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之前,需要漫长的探索,过程如下:
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;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;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。学书初谓未及,中则过之,后乃通会,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。——孙过庭《书谱》
这句话点明的“人书俱老”需要的过程,也细数了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:
阶段之一“初学分布,但求平正”——是开始学习书法的阶段,一如所有学艺的初期,是生疏到熟练的过程。这一阶段如同幼儿蹒跚学步,要掌握基础知识,娴熟操控毛笔,将横平竖直熟稔到胸有成竹。
阶段之二“既知平正,务追险绝”——是学习书法的摸索、探寻阶段,是漫长的,也是痛并快乐的。这一阶段书法学习者大多会追求“险绝”,即追求新奇怪异的形式,迷恋纷繁花哨的技巧。
像刘姥姥进入大观园,震惊于书法的仙境,徘徊于神霄绛阙,醉倒在仙山楼阁;又仿佛孙悟空跃进蟠桃园,大开眼界正跃跃欲试,摩拳擦掌又手忙脚乱;如同过了新手期的司机,逐渐得心应手,开始尝试速度与激情。
阶段之三“既能险绝,复归平正”——是书法学习的成熟期,这一阶段,要求书法学习者要学会“复归平正”,将之前的所学,化繁为简,融会贯通,将平正和险绝的“度”灵活掌握,信手拈来,游刃有余。这所谓:重剑无锋,大巧不工。
学书法的初期往往是战战兢兢、各种不熟练,而中期,有了基础也萌生个人的想法,或求险绝,剑走偏锋;或技巧绚烂,却过而不及,到了后期,才能庖丁解牛,驾轻就熟。得心应手如行云流水之时,书写者胸有成竹,心态老成了,书法也老练了,风格形成了,才算抵达“人书俱老”。
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之书法史
我们把自己的眼光,拓展到整个书法史视野,拓展到整个书法史、书体演变的高度时候,可以看到篆隶时期,如同书法小朋友的童年;行草时期,少年风采乍现;最终,历尽千帆,内敛成熟,落脚到楷书。
童年:篆隶
秦始皇统一六国,统一了度量衡,也统一了文字,隶书应运而生。
“篆”是秦对旧字体的整理,“隶”才是秦代所开创的全新书风。秦开国宰相李斯,在统一文字方面贡献卓越,如果算他是秦代文字的开山者,那么秦代充满生命活力的新书法,却是在一群无名无姓的书写者手中被实验改造、被打磨成型的。
这一群书写者共同的称呼是“隶”,他们集体智慧锻造的书法,就是传世的“隶书”。
隶书和篆书,是书法史的开端,古朴、稚拙,混沌初开又妙趣横生,讲究横平竖直,也讲究对称,大量削弱了象形文字原始的味道,有点像婴儿时期的动物感减弱,作为有思维的人的具象慢慢展现出来。篆隶,可以说,是书法的儿童期。
青少年:草书双圣
少年上人号怀素,草书天下称独步。墨池飞出北溟鱼,笔锋杀尽中山兔。
乍一看,颇有些打油诗的味道,看不出来吧?作者乃是大名鼎鼎的李白。出处是《草书歌行》,是李白为怀素而写的诗篇。“天子呼来不上船”的桀骜诗仙,对于怀素的狂草,却是极尽赞美之词——草书天下称独步!
写狂草的人中,怀素极佳,没问题,“独步”却还是没做到的,因为世人皆曰:草书有“双圣”。
另一位草书达人,和李白也渊源颇深,不但一样爱喝酒,还与贺知章、李白等一起,被杜甫写入《饮中八仙歌》。
张旭三杯草圣传,脱帽露顶王公前,挥毫落纸如云烟。
是的,大名鼎鼎的张旭,酒后用头发蘸墨书写,醉出笑傲江湖的年少癫狂,舞动洒脱不羁的盛唐风范,成就落纸云烟的稀世瑰宝!
狂草,“恍恍如闻魔雷惊,时时只见龙蛇走”。潇洒跳脱,一如挥斥方遒的少年游,浪遏飞舟,指点江山!行草书,是书法摸索其各种发展可能性的时期,是一段色彩斑斓的探寻期。
成熟期:楷书
我们知道,如果以书体成熟时期而言,楷书是篆、隶、行、草中,最后一个才达到成熟的书体。经历了唐楷的恢弘、瘦金体的凛冽、近代的收敛,还有了“仿宋体”这个广为人知的近亲。
这里要提楷书方面,有一位知名人士:刘墉,昵称刘罗锅儿。清代的四大书法家之一,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各类故事的主角儿。刘墉本人不仅是楷书大家,也有楷书之魂:有谨慎圆融的稳重,又不失心系家国的风骨。
正史中,刘墉出身名门,谨慎稳重,官宦沉浮多年,人情世故了如指掌,为人处世圆滑有度。在考中进士后,多数时间当地方父母官,勤勤恳恳做实事。他改革学制,大力推举人才。幸运的千里马之一,名曰潘世恩,此人后官至军机大臣。而这位潘大人,有其伯乐之遗风,举荐出一个名震近代史的人才,这个人叫林则徐。
明哲保身的稳重说了,再说说风骨。在刘墉和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的配合下,破获了山东巡抚国泰的贪污案,这也被看作是刘墉与和珅集团,知名的斗争事件。
端庄稳重又兼具风骨灵动,是刘墉的气质,也是楷书风采。不似篆隶时期的懵懂,却有隶书的大气雍容,篆书的精巧静穆;没有行书的笔走龙蛇,草书的惊天泣地,却将他们的飘逸潇洒,尽数收入囊中。
楷书,是对之前篆、隶、行、草,这些书体特点的集大成者。不仅会呈现出书法史初期的某些特质,如篆书、隶书发展时期特有的横平竖直的特点,也会有行草书特有的奔放、灵动的一面。这一面灵动之处,是和平直端庄的风格,水乳交融,密不可分的。
所以说,一个优秀的楷书行笔人,不仅要领会楷书平直端庄的一面,还要在平直端庄之处、别出心裁为险绝的态势,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到楷书书写的气势和韵味。
如此,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!
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”之我们的人生
童年,每个人回忆里的温柔乡,懵懂也罢,朦胧也好。也许童年本身,并没有那么完美,但是经过记忆层层筛选,留下的凤毛麟爪,都闪烁着光芒,满溢着温暖。
青少年,智力发展完善,体力达到巅峰,中二激情爆棚。敢想敢闯,像开在藤上的花朵,生机勃勃,努力向上,无所畏惧,满怀着改变世界的狂想。
郭德纲说过,一个人三十岁之前不狂,没有出息;三十岁之后还狂,肯定没有出息。有一定道理。但是,年龄,不应当算一个明确的准绳。
长大,往往只需要一个诱因,或者那么一个瞬间。可能是一次无声的醍醐灌顶,一次单曲循环的彻夜未眠。
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,从前的那个少年,却有了与从前不同的强大和包容。成熟为皎洁而不刺眼的光芒,圆润而不刺耳的奏响,并不陡峭的却令人仰止高度。老练出一种无需虚张声势、就不怒自威的风骨,一种犀利洞察世情、却悲悯不语的温和。
如此,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。人生,又是一个新的境界。(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