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曲普及,也许只是一场盛大的爱情意淫

大部分人而言
尤其是年轻人一说起昆曲

最先想到的久远一点的是汤显祖

而现代的当属白先勇了

当然,也会不约而同的说出《牡丹亭》

基本上对于昆曲的认识也就是如此soso了

是的,昆曲和其他古老的艺术一样

正在频临消失的边缘

请问

我们的中国古文化

有哪些没有在频危的边缘挣扎的

| 前世今生 |

那我们先来说说昆曲的前生今世吧。

昆曲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独领风骚近300年,堪称戏曲届的鼻祖。绝对是祖师爷级别的N次方,其他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什么湘剧、川剧、赣剧、桂剧、越剧、闽剧等,都受到过昆曲多方面哺育和滋养。

因此,昆曲有“百戏之祖”“百戏之师”“中国戏曲之母”的雅称。京剧那就更别说了。在2001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。

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,拥有一整套“载歌载舞”的严谨表演形式,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,在中国文学史、戏曲史、音乐史、舞蹈史上、甚至服装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| 舞蹈 |

以它的舞蹈来说,可以说是兼收并蓄,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、宫廷舞蹈的传统,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,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,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。而它的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相似,戏服是当时时尚流行方向标,或者说昆曲舞台也是当时的大T台。

| Fashion |

每次演出都是一场fashion秀。高出现在豪门高定几条街。戏服在刺绣、盘扣上十分考究,在运线走针上都有精确的角度和讲究,颜色上也不是土豪范的艳丽,而是雅致。并给予了人性足够的尊重,即使书童、丫鬟穿的也不会粗糙、低俗。

| 汤显祖 |

说到昆曲,有个人物不能越过,那就是前面提到的汤显祖。那个时代,英国有著名的莎士比亚,我们有汤显祖。大师都是如此默契,他们虽然不是同年同日生,但是他们在同一年去世1616年。就在欧洲为朱丽叶与罗密欧洒泪的时候,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也是畅销热播剧,而“生者可以死,死者可以生”的理想爱情观即使在现代,也把很多人如痴如醉。

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、宋词、元曲的文学传统,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。所以,造就了一批大家,除了汤显祖以外,还有洪升、孔尚任、李玉、李渔等。《牡丹亭》《长生殿》《桃花扇》《浣纱记》《宝剑记》《鸣凤记》《义侠记》《风筝误》等,都是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。

| 落寞 |

遗憾的是,到了清代中叶,昆曲开始走向衰微。大家都知道,大部分戏曲是有钱有闲阶层的产物,而昆曲也不例外。它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、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。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,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、意境曼妙的品格,加上士大夫的那颗脆弱又敏感的小心肝,使得昆曲在音乐、唱腔上又显示出无尽的惆怅和缠绵。

可是,到了清乾隆时期,市民阶层崛起,舒缓、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,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。再加上清政府颁布的禁止官员拥有家庭戏班的禁令,使昆曲失去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基础,于是,昆曲逐渐走向衰落。

历史到了今天,即使不说大家也能猜测到,昆曲已经岌岌可危。在全民淘宝的年代,昆曲的从艺人员只剩下600人了。专家认为,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,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,对珍贵的昆曲文献、演出脚本、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。同时,还要想办法与时代接轨,融入现代元素,比如现代化的舞台处理等等。

| 白先勇 |

在这方面,白先勇老先生功不可没。他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,联手打造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先后在台湾、香港、苏州、北京、上海等地上演,场场爆满。就在今年3月5号—7号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《牡丹亭》(上、中、下本)还在国家大剧院演出。

曾笑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白先勇,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昆曲的魅力,精心打造《牡丹亭》,并在校园进行公益演出,为昆曲争取了更多的年轻观众,这也是昆曲艺术存续的肥沃土壤。白先勇老先生说,“希望看过这些(昆曲)的年轻人,在他们心中播下那么一个种子,有一天他们可能也来制作昆曲,也成为昆曲的推广人,或者是至少成为昆曲的忠实观众”。(转自 阿吃 央美艺术品)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『还初』 » 昆曲普及,也许只是一场盛大的爱情意淫

赞 (0)

如果对您有帮助,打赏支持一下哦~

微信扫一扫打赏